日期:2021-05-19 08:30:23
研學旅行是培養核心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但在實踐中有演變為研學旅游的傾向。
項目式研學旅行能提升研學旅行中活動的實效性,可以避免將研學旅行演變為研學旅游。
今天和小研一起來看看以峨眉山景區為例的項目式研學旅行的內容選擇與實施程序吧~
主題:峨眉山項目式地理研學旅行案例設計
地點:峨眉山
時間:一天
亮點:將項目式學習引入研學旅行中形成項目式研學旅行,構建“三階七步”的實施程序
項目式研學旅行將項目式學習中的流程與活動開展形式引入研學旅行,讓學生在體驗中參與研學旅行活動,并圍繞學習性項目主題完成項目成果,提升研學旅行活動的實效性,從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01
項目式研學旅行內容選擇
項目式研學旅行的內容選擇要滿足項目實施和研學旅行開展這兩方面的要求,從內容上可以分為研學區域與路線的選擇和研學體驗的選擇。
從區域和路線選擇上看,研學資源要豐富且質量要高,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條件要好,并且要滿足項目主題大方向的內容要求。
研學旅行可以分為典型性研學旅行和非典型性研學旅行。
典型性研學旅行是多學科的綜合,非典型性研學旅行是單一學科的內容綜合。
不同研學旅行類型所確定的研學目標對研學體驗的選擇有一定差異。
典型性研學旅行需要跨學科的研學目標,因此可以選擇空間尺度較大和研學資源綜合性強的區域,選擇綜合性較強的線路,開展形式和風格多樣的研學體驗,選擇滿足多學科交叉的項目式研學內容。
非典型性研學旅行的研學目標要突出學科特色與學科貢獻,所以要選擇學科特色突出的區域,利用具有學科特色的實踐活動和探究性活動開展研學體驗。
02
項目式研學旅行實施程序
項目式學習已有多種組織模式,如項目學習的六個實施步驟,五大環節的綜合實踐課程的項目學習實踐操作模式,通過項目式學習和研學旅行過程相整合的 DONE計劃。
項目式學習的關鍵環節可以概括為項目選定、制定計劃、項目實施和成果評價,據此,研學旅行流程可以劃分為行前、行中和行后三個階段。
通過聚焦研學旅行中師生共同參與的環節,將項目式學習引入研學旅行,整合為項目式研學旅行的“三階七步”實施程序,如圖1所示。
教師是研學活動的主導,負責組織協調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活動,在真實情境中回答學生的生成性問題。
通過集體體驗保證學生人人參與,小組在活動中圍繞“項目主題”,以項目驅動研學活動的開展。
學生是研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在集體體驗中記錄與本組項目主題相關的內容,并在小組合作中整理資料和完成項目成果。
集體體驗和分組探究并不按照絕對的時間先后進行,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方面是每日先開展集體活動,再分小組進行探究;
另一方面是研學活動中分組探究可以在集體活動時靈活穿插進行。
前期準備階段是為校外研學旅行進行準備,讓學生獲得關于研學區域的相關知識,進行相關學科知識準備,明確項目主題,制定項目計劃方案,接受研學培訓并做好相關準備。
“三階七步”實施程序的師生任務清單見表1。
03
項目式地理研學旅行案例設計
本文中項目式研學旅行設計案例是從地理學科出發,進行的非典型性的研學旅行內容選擇和實施程序的設計。
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作為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資源豐富。
峨眉山景區開發歷史悠久,有多個高校組織師生在此開展包括地理、地質等學科方向的實習,基礎設施條件好,旅游和研學條件優越。
本次地理研學旅行活動內容設計面向高二學生,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項目主題的內容要求出發。
將傳統旅游路線的景區游客中心、峨眉山博物館、龍門洞、清音閣景區、九老洞、洗象池和金頂以及峨眉山農夫山泉工業旅游基地作為主要研學點進行線路設計,研學體驗方式以觀察、考察與調查為主。
1.研學旅行準備
通過研學實踐得出前置性學習對學生和研學導師都非常有必要,研學旅行前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準備,有助于項目在活動中順利開展。
教師提供峨眉山景區內研學旅行路線示意圖,準備好全球定位儀、氣溫計、高度計、鐵鍬、土壤比色卡、土壤標本盒等實習工具,學生和研學教師參與峨眉山研學專題培訓。
每個學生自主搜集并整理峨眉山自然地理資料(氣候、水文、生物、地質地貌等)和人文地理資料(建筑、特產、民俗、旅游業等)。
學生通過資料了解峨眉山景區概況和研學安排,準備生活用品,做好心理準備。
2.主題選定
主題選定要滿足自主性和可行性兩大原則。
從地理研學旅行的視角,教師可以提出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兩大項目主題方向,每個學生結合興趣和實際情況自主地提出自己想開展的項目主題。
教師整理全體學生提出的項目主題,把具有可行性和創新性的項目主題,整理后選定到主題庫。
例如土壤植被垂直差異、
山地氣候垂直差異、
峨眉山特殊地質地貌分布、
景區特色產業發展狀況、
景區基礎設施與服務現狀、
景區旅游業發展問題與對策等項目主題,在研學活動中均能開展。
3.小組計劃
根據佐藤學的合作學習分組原則,男女混合4人小組較合適。
學生在主題庫中自主選擇本次研學所開展的項目主題,選擇同一項目主題的學生進入該主題小組群。
為便于指導和安全管理,教師可將小組群優化為 4 或 8 人的小組,每個指導教師負責 12 到 16人。
小組成員完成任務分工后,在研學活動開始前將地理研學旅行項目計劃表提交至指導教師處。
中期開展階段研學目標的確定要結合選定的項目主題與研學體驗的內容,建議教師從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向設計活動目標。
本次研學活動設計確定的研學目標:
一是在價值體認方面,通過對峨眉山風光的體驗,感受祖國大好河山,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二是在實踐內化方面,使學生在真實的地理情境探究中,依托團隊積極發現地理規律,解決地理問題,通過地理實踐提升科學倫理和人文素養水平;
三是在身心健康方面,學生在優美的峨眉山自然環境中親近大自然,在活動中放松自我,增強對地理美的感知,積極踐行生態文明建設;
四是在責任擔當方面,通過小組合作,在集體中培育合作意識和責任意識;認識生態建設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形成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觀念。
中期開展階段重點關注兩個環節:
1.集體體驗
集體體驗要保證學生人人參與,指導教師要在主要研學點和行進途中,根據學生的項目主題有側重性地組織研學內容。
在集體體驗的項目內容完成過程中,要嚴格遵守景區的相關規定,并注意保護生態環境。
學生對項目主題相關內容要進行深度體驗,對其他內容可做一般體驗。峨眉山景區主要研學點項目主題推薦內容如表2所示。
2.分組探究
分組探究要注意資料的整理與總結,教師應該監督每日的項目進展。
在集體體驗中,小組成員保持溝通和交流,記錄相關資料和信息。
每日集體活動結束后,小組成員根據項目主題,整理并歸納對項目完成有用的資料和信息,每個同學都完成當日研學記錄,小組完成研學旅行計劃對應內容。
教師要在小組需要時提供引導與支持,每日檢查項目實施進度和研學記錄,并記錄每個學生的日常表現。
1.成果總結
成果總結階段應遵循自主性和獨立性的原則,教師需要減少介入。
根據項目主題,整理研學旅行獲得的資料,完成項目成果制作。
學習結果和成果表達形式是多元的,要鼓勵學生以不同形式來展示項目成果。
可以是報告、問題解決方案、論文、展板、畫冊、演講和口頭報告等。
2.交流評價
評價要突出綜合性,關注表現性評價。
在評價項目上實現目標、過程與成果的綜合,
在評價過程上實現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綜合,
在評價主體上實現教師、個人與組間同學的綜合。
教師要給學生基于事實的、客觀的激勵性評語,在后期要將學生項目成果和評價結果放入檔案袋保存。
教師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創設展覽會、答辯會、刊物和演講會等交流展示平臺。
鼓勵并支持學生進行成果展示,鼓勵不同項目主題和不同成果形式的組間交流,甚至可以進行跨年級和跨學校的交流學習活動。
本次活動設計制定的評價表內容如表3所示。
04
總結與展望
根據案例設計經驗,對項目式研學旅行的設計提出三個建議:
一是內容選擇上要滿足項目式研學旅行的要求,考慮可行性;
二是研學指導教師的數量要滿足活動的需要,盡量克服師資不足的問題,并努力提高教師的管理與實踐素質;
三是學校和教師要提供項目成果展示與交流的平臺,注重實踐成果和評價結果的保存。
從理論上看,項目式研學旅行既能滿足跨學科融合的研學旅行目標要求,也能滿足單一學科的研學旅行目標要求。
通過項目的開展,在研學體驗中,既保證了學生的自主性,又促進了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有效地提升了研學旅行活動的實效性,能夠避免研學旅行演變為“研學旅游”這一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