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1 09:57:38
博物館作為研學旅行中不可缺少的課程資源其教育功能日益突顯。
那么該如何把研學旅行與博物館公眾教育結合起來,開展出新的校外教育活動和課題呢?
跟著小研一起來看看今天的內容吧~
01
研學旅行熱給博物館公眾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教育作為博物館四大功能之一,在博物館運行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博物館相關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公眾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并涌現了西安半坡博物館“史前工廠”這樣較為成功的公眾教育系列體驗活動。
但博物館作為一個非專業教育機構,設計和實施公眾教育活動的往往是具有文物和博物館專業背景的工作人員。
熟知博物館藏品和專業知識,但缺乏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
導致面向青少年的公眾教育活動還存在內容過于專業、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等問題,影響博物館公眾教育的開展。
在研學活動熱潮下,越來越多的學校組織在校學生前往博物館參觀學習。
大量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隨行眾多不同學科的教師,給博物館公眾教育的課程設計與實施帶來了豐富的資源。
為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是研學旅行與博物館公眾教育相結合的最佳契機。
但我們也看到學校組織研學旅行往往全校出動。
以年級為單位,少則幾十名學生,多則上百名、幾百名學生。
在5-7天左右的研學旅行中往往要去數個不在同一區域的課程資源點。
因此,出行學生多、年齡不一、停留時間短給博物館公眾教育中講解人員的配備、體驗活動的場地、相關課程的開展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在短時間內提質增效地開展對眾多的青少年學生的教育活動是研學旅行熱潮下博物館公眾教育面臨的共同難題。
02
研學旅行活動與博物館公眾教育相結合的一些思考
1.加強博物館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形成接待—實施—提升的完整流程。
博物館作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歷史文化信息最為豐富的資源,是學習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
博物館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加強研學基地建設,為研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一方面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積極接待研學旅行團隊。
制定相應的接待流程和要求,介紹館內現有活動或課程、可接待學生量、場館硬件及人員配備,便于學校和旅行公司安排行程和開展活動;
同時了解學生來館時間、來館人數、活動需求等,提前做好各項接待準備工作。
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和利用博物館的空間資源,為研學活動的順利實施提供場所支持。
常設的展廳可以作為參觀考察區域,
會議室可以作為文化講座區域,
休息區可以作為電子學習區域,
博物館外安全空曠的場地可以作為體驗、實踐、游戲等區域。
多重空間有利于學生在不同的區域分組活動、交叉進行,確保安全的同時也解決學生多的難題。
其次,加強對參與研學課程的博物館工作人員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培訓,提升研學活動質量。
無論是博物館公眾教育,還是研學旅行,都是一種校外教育活動,集課程的設計、組織、實施、評價于一體。
只有文博工作者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并積累較為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時,博物館公眾教育和研學活動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博物館、學校、旅游公司三方合作,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在北京,相當多的中小學校將研學旅行作為本校的特色課程,定期組織和開展,并把研學旅行中學生表現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之一。
一般做法是學校提出研學需求,以招標的形式擇優選擇具有一定資質的旅游公司,雙方合作完成研學目標的制定、線路的安排、交通食宿、安全等問題。
要想把研學旅行與博物館公眾教育結合起來,需要博物館、學校、旅游公司能夠互相配合。
發揮各自的優勢,優化教育資源,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育效果。
學校作為專業的教育機構優勢在于熟知前沿教育教學理論、學生課堂學習內容及認知水平,也是研學活動中最佳的管理者和組織者;
博物館工作人員對館藏資源、館藏特色、博物館現有活動及場地等了解清晰,對館藏資源的解讀更為專業;
旅游公司有專門的課程設計人員及研學導游資源,作為研學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可以根據研學活動安排及時溝通、協調三方的需求,并積極參與研學活動及博物館公眾教育。
如北京中學、金澤和國際旅行社和博物館的三方合作,旅行社課程負責人了解博物館的館藏資源,設計出“博物館文創”活動,與學校和博物館溝通,確定活動目的、涉及資源、實施過程、活動評價,三方依據自身優勢明確分工:
參觀前,旅行社研學導游講解博物館歷史、概況及數件重要文物,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博物館,做好課前準備和預習;
參觀中,博物館工作人員根據前期溝通有目的、有重點的講解館藏資源,接著旅行社研學導游講解文創活動流程、提供文創材料,并與學校教師一起組織學生開展活動;
參觀后,學生、教師、旅行社研學導游完成課程評價與反饋,并傳遞給博物館。
三方合作加深彼此的聯系和配合,使博物館公眾教育與研學旅行實現無縫對接。
3.開發適合不同年齡青少年的博物館研學課程及研學讀物。
首先要精選課程資源,與學生校內學習相關的內容是課程資源首選。
如七年級歷史課本中“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中提到的青銅器有鏡、鼎、爵、盉、觚、斝等,配圖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和利簋及銘文,那么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青銅器就是首選的課程資源。
一些學校還有學校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選修課程,與之相關的藏品都是博物館研學活動首選資源。
在學校學習中,學生僅僅以文字、圖片等方式學習這些課程資源;
在研學旅行中,學生在現場面對真實的學習對象,學習的知識來源于課本并高于課本,既將課本知識立體化,又作為課內知識的補充與延伸,復習鞏固、加深提升課內學習知識。
其次,課程研發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課程設計結合聆聽、觀察、探究、體驗等多種學習方式,集知識性、趣味性、創新性于一體,避免單純的圍繞博物館講解一周、匆匆忙忙到此一游式的研學活動。
同一主題的活動可以分眾化設計,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目標、活動方式和評價要求,使每一位學生既能深入學到新知識,又能體會到研學活動的快樂。
再次,開發相應的博物館公眾教育讀物,作為研學活動的知識補充。
初中和高中研學旅行中往往會預設有與博物館相關的課題或項目,需要同學們形成課題報告或作品。
而在研學活動中,受時間、場地、材料、環境等影響,學生無法充分搜集相關資料。
博物館公眾教育讀物能夠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和知識補充,便于學生完成研學課題或項目。
也有利于研學旅行結束后學生自主學習和了解其他博物館藏品背后的歷史和文化。
03
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研學旅行與博物館公眾教育的結合,有利于學生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研學旅行熱背景下的博物館公眾教育,需要博物館、學校、旅行公司三方共同參與并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共享。
博物館作為公眾教育的實施方、研學旅行的接待方,要加強和完善基地建設,積極參與課程研發、主動建立館校合作,并在研學接待、場地提供、講解人員等方面給予全面支持;
作為專業的教育機構,學校要密切同博物館的合作,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有“研”有“學”的系列課程;
旅游公司作為研學活動的承接及實施方之一,要積極參與課程研發、提升研學導游博物館專業知識、組織學生安全有序活動、及時反饋活動效果。
三方合作,各盡其力,才能實現研學旅行與博物館公眾教育的完美結合。
作者:李彥平。文章來源于文博中國(wenbozhongguo)